学校体育场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详情

防范电信诈骗犯罪宣传手册

时间:2021-09-06 作者:保卫处 浏览量:4934

第一章电信诈骗犯罪概述

电信诈骗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网络、电话、短信等现代电信技术手段,通过非接触性方式,针对不特定对象,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诈骗他人财物的犯罪。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网络等通信技术在方便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同时,也成为不法分子进行虚假信息诈骗犯罪的重要载体。电信诈骗犯罪早期频发于沿海等中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后来逐步渗透蔓延到西部及全国。早期犯罪群体以福建安溪和台湾人为主,后逐步蔓延扩散至福建漳州、湖南双峰、湖北红安、广东电白、广西宾阳等地。结伙形式从家族式作案,到企业化运作、集团犯罪发展。犯罪分子招聘下线、话务员、取款人,甚至境内外勾结作案。诈骗窝点从集中在东南沿海省市发展到内地城市,甚至在境外设立窝点。我省此类犯罪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进入21世纪后发展势头迅猛,遍及全省,群众被骗金额从几百元到上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极大的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电信诈骗犯罪和传统诈骗犯罪在形式上有着极大的区别。在人们以往的观念中,诈骗分子往往采用易拉罐中奖、假金元宝、秘鲁币、假币、迷信消灾、捡钱分钱等方式进行诈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犯罪分子利用掌握的现代通信技术及人们趋利避害、花钱消灾的心理,不段翻新诈骗花样,编造各类虚假信息,并进行海量发布,大肆进行诈骗活动。一些群众因缺乏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往往容易被这些骗术迷惑,受骗上当。这类犯罪的作案人员紧跟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步伐,利用一些现代科技成果,更具欺骗性,更易逃避打击,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大量发生,并呈现由沿海向内地、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由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之势。

第二章电信诈骗犯罪的规律特点

由于该类犯罪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小、见效快、侵害面广、犯罪手法变化快、打击难度大,人民群众非常痛恨。客观上此类案件特点都是点多、面广、战线长,绝大部分案件均是跨省甚至跨境、跨国作案,犯罪成员也由单一的内地人员发展到境内外勾结作案,调查取证十分困难,破案成本高。

这类犯罪是作案人员利用社会防控机制不健全、群众贪利或轻信等心理,通过高科技手段实施的犯罪。其犯罪主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台湾籍为主的境外人员,另一类是内地地域性的职业犯罪群体。该类案件发案多以犯罪团伙所在地为中心,多起案件在相近时间内跨区域甚至跨境呈辐射状发生。此类犯罪除具有普通犯罪诈骗犯罪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犯罪活动范围日渐扩大,危害不断升级。原来的电信诈骗犯罪的输入地,演变成滋生地。从近年来破获的案件看,此类犯罪主体除了台湾、福建、广东等东南部沿海地区犯罪分子外,也有部分其它省份和河北籍犯罪成员。

二、作案手段紧跟科技发展,花样不断翻新。一方面,犯罪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从前些年的邮寄信件和利用手机、群发器发送虚假信息实施诈骗,发展到综合运用有线和无线网络等载体传递散布虚假信息,并借助银行ATM机或网上银行转移赃款。电信诈骗犯罪团伙所使用的设备,由土炮群发器发送短信诈骗,逐步发展到用电话捆绑任意号码,再到现在的“任意显号软件”以及用网络电话进行诈骗。特别是近年来,犯罪团伙选用跨省手机卡异地漫游接打电话、群发短信,采用手机多重转接方式,利用一号通、400电话,运用VOIP网络电话技术任意设置虚拟号、设置虚拟电脑模拟语音提示等诈骗技术,欺骗性更大、危害面更广、反侦查能力更强。另一方面,犯罪分子针对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弱点,不断变换作案手法。电信诈骗犯罪所设立的明目迎合人们的各种需求,如高薪工作、低价购车、快速办证、低息无抵押贷款、网上低价购物、中奖等。这类“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总能蒙蔽受害人的视线,他们一旦接到这类信息,便经不住诱惑尝试,最终落入骗子精心设计的骗局中。电信诈骗犯罪中尤其以利用受害人个人信息实施犯罪的欺骗性最强。作案人首先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受害人的个人身份资料和相关信息,然后在行骗过程中几个人分工扮演各种不同角色人员,提供出受害人的真实身份及其它的相关信息,并模仿使用一些类似政府、金融、财税等部门的语音提示电话,用以欺骗受害人,令其深信不疑。从虚构“中奖”、“退还税费”、廉价物品出售等利诱型信息,到虚构“银行卡消费”、亲友车祸等避害型信息,再到虚构绑架、官员受贿、生活越轨、涉嫌犯罪等恐吓型信息,各种新花样、新形式层出不穷。

三、职业化特征更为明显,呈现有组织化。犯罪团伙结构更加严密,他们以公司化管理,分工明确,犯罪成员以诈骗为职业,分为群发短信、接听电话、取款等若干独立单元,分散作案,作案手段及反侦查伎俩更专业化,且规模不断扩大。这类犯罪集团通常以台湾人为主体操纵大陆人员作案。

四、地域性特征突出。在一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往往以一村一社或家族纠集成伙,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而且多数诈骗团伙的骨干成员相对固定。他们以血缘、宗族、朋友等关系为纽带结成势力核心,常常纠结在一起,从事某一类手法的诈骗,因此电信诈骗害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点。例如,福建安溪籍犯罪团伙实施的购车(房)退税、邮寄包裹涉毒、网银升级以及提供彩票、股票虚假内幕诈骗,海南儋州籍的网络购票和冒充热门电视节目虚假中奖诈骗,广东电白籍的“猜猜我是谁”冒充熟人诈骗,广西宾阳籍的盗用QQ冒充亲友诈骗,湖北红安和大悟籍的冒充领导诈骗,湖南双峰籍的PS照片敲诈,湖南娄底籍的以提供假证等为名进行诈骗。

五、犯罪呈非接触性,隐蔽性强。网络、手机短信、电话诈骗就像一张时刻张开的无形大网,一不小心便会陷入其中。它不同于传统的诈骗犯罪,有固定的作案时间、地点、作案人与受害人面对面的接触,其犯罪空间更大,作案人在甲地,诈骗的对象在乙地,转帐在丙地,取款在丁地,给案件侦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六、涉案资金转移快、损失难以挽回。电信诈骗的一大主要特点就是作案人的诈骗所得流转速度非常快,公安机关堵截、追回的难度较大。作案人往往能较为熟练的利用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便捷的服务手段,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赃款转移,即使报案也难以挽回损失。

第三章电信诈骗犯罪的常见作案手法

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电信诈骗犯罪的常见作案手法表现虽具有多样性,但就其作案方式而言,大致可以分为网络诈骗、电话诈骗、短信诈骗、信件诈骗等类型。

第一节 网络诈骗

一、网络购物诈骗。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信发布极具诱惑力的车、电脑、衣物等物品转让信息,一旦受害人与其联系,即以“缴纳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方式骗取钱财。

二、网络招工诈骗。借用某些知名工厂、企业或酒店的名义通过网络发布招工信息,等受害人联系后以缴纳押金、保险、服装费等多种借口要求受害人向指定账户汇款。

三、网络征婚、交友诈骗。通过世纪佳缘网、百合网等网络交友、相亲网站,编造“高富帅”或“白富美”的虚假身份,与受害人进行网络交流,在骗取对方信任、确立交往关系后,选择时机提出借钱周转、急需医疗、家庭遭遇变故等各种理由,骗取钱财后便销声匿迹。

四、虚构中奖网络诈骗。通过向互联网QQ、MSN、邮箱、网络游戏、淘宝等用户发送中奖信息,诱骗网民访问其开设的虚假中奖网站,再以支付个人所得税、保证金等名义骗取网民钱财。

五、冒充熟人、好友诈骗。通过技术手段盗取他人QQ号码、MSN账号等个人账号,然后以主人的身份登录互联网,通过播放受害人亲友的视频聊天录像等方式,冒充他人与受害人聊天,并以有急事等用钱为借口,向好友借钱。有的通过欺骗或黑客手段获取了受害人商业伙伴的电子邮箱后,利用该电子邮箱或注册用户名极为相似的邮箱名,冒充其商业伙伴实施诈骗。

六、开设虚假网站、网上钓鱼诈骗。通过开设网址与真实网站极为相似的虚假网上银行、网络交易平台、手机充值网址等,利用网上支付平台,如财付通、快钱、5173等交易接口行骗。此类网页看似与正规网站无异,但网民交易时看不到实际的交易金额就完成资金交易,欺骗性极大。

七、炒股分红诈骗。犯罪分子制作虚假网页以证券公司名义发布虚假个股内幕信息及走势,以提供资金炒股分红名义,骗取股民将资金转入其账户实施诈骗。

八、网银升级诈骗。犯罪分子租用境外服务器,搭建与银行网站极为相似的虚假网站,通过群发网银升级短信诱使受害人登陆假网站,输入银行帐号、密码等信息,犯罪分子在后台获取后,即迅速通过网银转帐方式将受害人银行帐户内资金转移。

第二节 电话诈骗

一、境外团伙利用网络电话冒充公检法机关诈骗。藏匿境外的犯罪分子使用VOIP任意显号网络电话,冒充电信局、公安局等单位工作人员随意拨打手机、固定电话,显示国家机关的热线号码、总机号码,以受害人电话欠费、被他人盗用身份涉嫌犯罪,要没收受害人银行存款进行威胁恫吓,骗取受害人汇转资金到指定帐户。

二、境内团伙利用网络电话冒充公检法机关诈骗。境内犯罪分子开始学习境外团伙的诈骗方式,也使用网络群呼电话,冒充邮局、公安局等单位工作人员随意拨打手机、固定电话,并留下所谓的公安机关咨询电话让受害人拨打,再以受害人邮寄包裹涉毒、有线电视、电话欠费、被他人盗用身份涉嫌犯罪,要没收受害人银行存款进行威胁恫吓,骗取受害人汇转资金到指定帐户。

三、虚构消费退税诈骗。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购房、购车人信息后,谎称国家鼓励消费、税收政策调整等可办理交易税、购置税退税,要求受害人在ATM机上实施“绑定”退税账号操作,实际是将银行卡内存款转入了指定帐户。

四、虚构社保补贴诈骗。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群呼电话,虚构社保、医保补贴退款、购车(房)退税、教育基金退费等事实,诱骗受害人与其联系,之后再以要进行退款操作为由让受害人到自助取款机上操作,利用大多数群众不懂英文的条件,操控受害人将资金转入骗子的帐户。

五、冒充熟人诈骗。犯罪分子拨打受害人电话以“猜猜我是谁”的方式冒充熟人,之后再以出车祸、嫖娼被抓等理由要求受害人汇款。目前,也出现了犯罪分子事先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之后有针对性地冒充熟人诈骗。

六、虚构绑架事实诈骗。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电话任意显号技术虚拟受害人亲人电话号码来电,谎称其亲人被绑架,为防止受害人作出反应,要求电话不能挂断,速汇赎金,否则即“撕票”,部分事主因惊慌失措而上当受骗。

七、冒充黑社会敲诈。犯罪分子冒充黑社会拨打受害人电话,以受人之托进行报复或暴力讨债等名义,恐吓要伤害受害人及其家人,威胁受害人向其指定的帐户汇款。

八、冒充军人诈骗。犯罪分子冒充部队后勤部门的军人给受害人(一般为货物经销商)打电话,称急需一些奇缺货物,并告知货物“代理商”(犯罪嫌疑人同伙)电话,让受害人先行进货,等受害人与“代理商”联系之后,“代理商”再告知“厂家”(犯罪嫌疑人同伙)电话,“厂家”以需要交订金、先付货款等名义实施诈骗。

第三节 短信诈骗

一、邮寄包裹涉毒诈骗。犯罪分子群发手机短信,虚构受害人邮寄包裹涉毒、涉枪等事实,并留下所谓“报警咨询电话”,诱使受害人主动与犯罪分子联系,让受害人相信其包裹涉毒,身份被冒用涉嫌犯罪,再以保护资金安全为由让受害人将钱转帐到犯罪分子指定帐户。

二、换账号汇款诈骗。犯罪分子群发“我手机没电了、卡坏了,或我原来的帐号不用了,请把款打入此帐户,**行,***,户名***”短信,骗取即将汇款人员不加识别地把钱款打入涉案账号。近期,出现了冒充房东诈骗房客租金的诈骗方式。

三、银行卡消费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短信称受害人信用卡被刷卡消费或扣除年费,引发受害人的疑问,并提供一个联系“咨询”电话,诱骗接收短信者拨打该电话,后犯罪分子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及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在电话中让受害人按照犯罪分子的提示在取款机前操作,最终诱骗受害人将账户资金转入涉案帐户。

四、子女出事诈骗。犯罪分子海量发送“爸妈,我的钱包手机被偷了或我出了点意外现在医院,等钱急用,请速汇款***元到我的朋友***卡上,切记要快”,受害人往往因处于紧张状态而上当受骗。

五、高薪急聘员工诈骗。发送“**饭店、夜总会招兼职员工,性别不限,体健貌端、年龄18-45岁,月薪过万元。咨询***经理”短信,一旦受害人与其联系,即以“预收服装费、面试费、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六、提供低息贷款诈骗。以贷款公司名义向受害人手机上发送低息、无需担保贷款短信,利用一些企业和个人急需周转资金的心理,以低息贷款诱人上钩,然后以预付利息名义骗钱。或要求受害人新开银行帐户,骗取密码并与涉案手机绑定,要求受害人存入一定金额资金“验资”,通过网银转帐实施诈骗。

第四节信件诈骗

一、PS淫秽照片敲诈。主要针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通过在互联网上获取的个人照片,通过软件与淫秽照片合成,以私家侦探、“小姐”为名邮寄敲诈信件,威胁向纪委等部门举报要求受害人向指定银行帐户汇款。

二、中奖诈骗。邮寄或沿途抛散中奖彩票,诱使受害人与犯罪分子联系,即以“需先汇个人所得税”、“公证费”、“转账手续费”等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汇钱,达到诈骗目的。

第四章电信诈骗犯罪的防范

当前的电信诈骗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大都由过去的无针对特定对象进行大面积撒网式的诈骗转为以掌握被害人的家庭情况、个人帐户、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为依托,进行针对特定对象的诈骗。很多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之所以诈骗得逞,往往也是掌握了被害人的有关个人信息,利用被害人个人信息做文章,让其不得不信,从而落入犯罪嫌疑人布好的圈套。因此,人民群众要加强以下自防措施:

(一)不要有“贪图便宜”、“一夜暴富”、“天上掉馅饼”的心理。

(二)注意保护个人资料信息,不可随意注册、填写自己的身份、手机号码、银行卡号等私人信息。

(三)在做好自身防范的同时,积极向周围的亲人、朋友做好宣传,特别是平时独自在家的中老年、离退休人员等易受骗群体要注意提醒。

如果掉入不法分子所设置的陷阱,要及时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发现上当受骗不要有侥幸心理,应当迅速保存涉案证据,并及时报案。

如有银行、通信方面疑问,请与各大银行、通信公司固定客服电话取得联系,遇到可疑电话和短信,及时拨打110报警。

中国移动 10086 中国联通 10010 中国电信 10000

工商银行 95588 中国银行 95566 交通银行 95559

农业银行 95599 建设银行 95533 兴业银行 95561

招商银行 95555 民生银行 95568 光大银行 95595

华夏银行 95577 中信银行 95558 中国银联 95516

总之,防止上当受骗,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做到三不一要:

不轻信: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管不法分子使用什么甜言蜜语、花言巧语,都不要轻易相信,要及时挂掉电话,不回复手机短信,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

不透露: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不要因贪小利而受不法分子或违法短信的诱惑。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如有疑问,可拨打110求助咨询,或向亲戚、朋友、同事核实。

不转账:学习了解银行卡常识,保证自己银行卡内资金安全,绝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尤其是涉及到网银业务的,要格外小心。据公安机关所作抽样调查统计,从受害者性别上看,女性占70%以上;从年龄上看,中老年人超过70%。因此,中老年人和妇女同志要格外引起注意。还有一些公司财务人员和和经常有资金往来的人群等,在汇款、转账前,要再三核实对方的账户,不要让不法分子得逞。

要及时报案:万一上当受骗或听到亲戚朋友被骗,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可直接拨打110,并提供骗子的账号和联系电话等详细情况,以便公安机关及时开展侦查破案。